□陈广江
(资料图片)
近日,有网友称,浙江义乌一所小学老师打伤一名女学生后,在家长群里向被打女生及其家长道歉时,竟有多名家长向其表达感恩和感谢之情,引起被打女生家长的不满和质问。6月13日,义乌市教育局发布通报称,经查,该涉事教师存在体罚学生行为,已责令学校解除该教师聘用合同。(6月13日澎湃新闻)
什么叫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这些“戏精”家长给出了生动的答案。“乱加戏”有风险,若演砸了则害人害己。如今,当地教育局已责令学校解聘涉事教师,不知一些家长能否摒弃“体罚等于负责”的错误教育观念。
群里图片显示,被体罚学生的手臂呈现大面积红印,哪个家长看了都会感到心疼。涉事老师也在群里公开向孩子和家长郑重道歉。令人瞠目的是,多名家长竟向老师表达感恩和感谢之情,称其是一位“尽心尽责的好老师”,这无异于向涉事家长的伤口上撒盐。
出于种种考虑,一些家长乐于拍老师马屁并不奇怪,但如果拍得过于生硬粗糙,甚至到了不辨是非黑白、没有同理心的程度,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尴尬。
恰如被打孩子家长所质问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老师打伤孩子还要感谢老师尽心尽责,哪个家长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些家长未免演过头了。那么,这些家长奇葩行为,是自发的还是得到了某种暗示?无论哪种情况,这一幕都不该出现。
多年来,各级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辱骂或者以歧视性、侮辱性的言行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等行为。
教育惩戒不等于体罚,体罚也不等于负责,这是常识,也是共识。事实上,老师的行为到底是教育惩戒还是体罚,并不难分清。网传消息称,涉事老师用棍子追着打这名学生;从聊天截图看,体罚事件源于孩子“来例假”。若情况属实,老师体罚孩子的行为,显然与教育惩戒初衷和师德师风要求背道而驰。
但每每出现体罚事件,总有人拿“恨铁不成钢”等言论为触碰“红线”的老师辩护,认为老师教育方式欠妥,但毕竟“老师是好心”“对学生负责”,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才会害了学生。现实中,某些家长也持这种观点。体罚现象屡禁不止,与这种陈旧、错误的教育观念存在很大关系。
无独有偶。今年5月,广东东莞某小学的十多名学生,因在课堂上做不雅手势,被老师罚扎马步,还被老师拿棍子抽打。事后,涉事老师被开除。结果,涉事班级共有47名家长,其中有44人都对涉事老师挽留,希望她能重回学校岗位。
开除或解聘涉事老师的处罚是否过重、学校是否涉嫌急于“切割”、推卸责任等问题可以商榷,但老师体罚学生事件本身没有什么可探讨的余地。错了就是错了,一些家长强行“加戏”只会弄巧成拙。
“体罚等于负责”的错误观念,该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