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吕霞
6月21日夏至,汽车刚驶进平凉市泾川县鼎康牛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耳边便传来了一阵悠扬、舒缓的轻音乐。走进农场,只见一栋栋现代化的圈舍里,毛色微红、体型健硕的平凉红牛,有的悠闲散步、有的卧在向阳地里晒太阳、有的低头啃食秸秆、有的在全自动牛体按摩刷上“按摩”,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泾川县鼎康牛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集肉牛育肥、种质研究、种质培育、技术推广、示范带动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标准化肉牛育肥场,现有双列式标准化暖棚牛舍10栋,配套饲料加工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及办公生活区等设施,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目前平凉红牛存栏850头。
【资料图】
“我们严格进栏肉牛种质标准,筛选纯种‘平凉红牛’进行品种繁育,平凉红牛雪花牛肉达到日本A5以上水平。”泾川旭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强介绍。
近年来,泾川县把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按照“企业带动、农户扩繁、保种增量、延链提质”的思路,抓住打造“平凉红牛”全产业链核心区机遇,坚持典型引领与整体推进并举,注重机制创新,突出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推动肉牛产业提速高效发展,走出了肉牛产业致富路。
程强告诉记者,通过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公司吸纳740户脱贫户和52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后续产业发展资金的方式入股鼎康公司,覆盖泾川县所有乡镇的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入股资金1120万元。采取固定分红模式,每万元每年分红600-855元,每个合作社每年获得协调管理分红3000元,同时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45个,年薪酬2万元以上,有效发挥了助农增收作用。
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泾川县东牛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目前存栏基础母牛503头,正探索推行“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模式,联合13家科研院所,组建“平凉红牛”育种技术团队,运用基因聚合、遗传标记、胚胎工程及配套饲养管理等技术,合力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系)。发展中心采取“龙头企业+养殖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群众养牛800头以上,带动就业1000余人,户均增收5000多元。
位于平凉市崆峒区白水镇打虎村的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总投资9800万元,2022年完成二期项目申报。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肉牛遗传改良进程,推动红牛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加快平凉红牛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使育种对平凉红牛产业效益贡献率和科技对平凉畜牧业发展贡献率分别超过40%和60%。
创红牛品牌、兴红牛产业、助乡村振兴。平凉红牛根底源远,承载了厚重的农耕文化,曾有“农民唯养牛”“牛羊衔尾塞道”的历史记载。据平凉市委书记王旭介绍,近年来,平凉市把红牛作为富民增收的首位产业,列为九大重点产业链之一,举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坚持不懈扩量提质创牌增效,推动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22年,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97.62万头、41.42万头,综合产值达到128亿元。
“平凉市牛饲养量近100万头,已建成规模养殖场349个、活畜交易市场30多个,扶持养殖大户5万多户,培育各类龙头企业34家,产业链体系日趋完善,迈出了向高级化看齐跃进、向现代化对标提升的铿锵步伐。”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振海介绍说。
“平凉红牛”品牌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近期平凉市又连续出台一系列支持平凉红牛发展的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扶持打造百亿级平凉红牛产业链。
“平凉将全面落实百万头肉牛产业带建设任务,坚持适度规模养殖和分户散养同步推进,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以小群体集聚大规模,力争到2026年,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3万头。用一头牛‘接二连三’,牵出一条产业链,着力打造综合产值超过230亿元的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王旭信心满满的表示。
群众满意、产业兴旺、红遍全国、走向世界,将“平凉红牛”打造成中国自主品牌大动物第一品种,把平凉建成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平凉市正阔步前行。